跟诊林老师的临床时光里,师生间的一问一答,早已是诊室里寻常却珍贵的风景。
老师问诊时的提点、辨证时的解惑,学生临证时的困惑、思辨后的追问。
或许是对一方配伍的探究,或许是对某个脉象的辨析。
这一来一往的对话,藏着中医传承的温度。
愿这份问答能让同道深知,中医之路需多问、多思、多践,方能在传承中扎根,在临床中成长。
图片
地点:钦州市中医医院 林佳明老师诊室
人物: 师:林佳明(广西钦州市名中医,主任医师)
徒:跟诊学生 诊室这段时间接诊三位皆见“四肢厥逆”(手足逆冷不温)的患者,老师分别处四逆散、当归四逆汤、通脉四逆汤。
学生深感“厥逆”一症背后,病机深浅、气血状态、阴阳离绝之势竟有霄壤之别,生死攸关。 问(徒):老师,这三案,皆以“四肢厥逆”为主诉。
首案厥逆仅冷过腕踝,伴胸胁胀闷、腹痛、泄利下重、脉弦,您断为肝郁气滞、阳郁不达四末,处四逆散;
次案厥逆冷过肘膝,伴手足麻木、疼痛、遇寒加重、舌淡苔白、脉细欲绝,您断为血虚寒凝、经脉失养,处当归四逆汤;
三案厥逆冷过肘膝,甚则通体皆冷,伴下利清谷、身反不恶寒、面赤如妆、脉微欲绝,您断为少阴阳衰阴盛、格阳于外,处通脉四逆汤。
同是“厥逆”,其内在之病机本质(气郁、血虚寒凝、阳衰格阳)、累及气血层次(气分、血分、阴阳)、厥逆程度及伴随危象,究竟如何洞幽烛微,明辨阴阳存亡?
恳请老师以阴阳气机为纲,详析其别。 答(师):“四肢厥逆”乃阴阳之气不相顺接、气血不能温煦四末之危重征象,是窥探生命火种存亡、气血运行滞畅的关键窗口。
其辨,首在明厥之性质(气郁、血虚寒凝、阳衰格阳),察气血之层次(气滞、血虚寒凝、阴阳离绝),定六经之病位(少阳厥阴、厥阴血分、少阴阳衰),审危候之轻重(肢冷范围、伴随症、脉象)! 四逆散证(肝郁气滞、阳郁不达之“厥逆”):
病机本质(阴阳气血气机):肝胆气机郁滞,阳气内郁,不能外达四末是其本。
情志不遂或邪气阻滞,致肝失疏泄,气机郁结(故胸胁胀闷、腹痛、脉弦)。
气为血帅,气滞则阳郁,阳气被郁遏于内,不能布达于四肢(故手足厥逆,但通常冷不过腕踝,程度较轻)。
其核心是气机郁滞(功能性障碍),阳气内郁(非虚非亡)。
属实证(气郁),阳证(热厥之轻者或非典型)。
气血总量未亏,运行受阻。
六经定位:少阳(气郁) 或 厥阴(肝郁)。
气血运行状态:肝主疏泄,调畅气机。
肝气郁结,则气机升降出入之路不畅,阳气被郁闭于里(胸腹),不能畅达于外(四肢)。
圆运动中,“左轴(肝木)”郁滞(轮转不畅),导致“气轮”(阳气)不能正常循行布散至“四末轮”(手足),故见厥冷。
升降出入:气机升降出入(尤其左升外达)之路受阻。
厥逆特点:厥冷程度较轻(多冷至腕踝),范围局限(手足),与情绪、气滞相关(可随情志变化),多不伴全身虚寒危象。
当归四逆汤证(血虚寒凝、经脉失养之“厥逆”):
病机本质(阴阳气血气机):营血亏虚,寒凝经脉,气血运行不畅,四末失于温养是其本。
素体血虚,复感寒邪,或寒邪直中。
血虚:失于濡养(故手足麻木、疼痛,脉细欲绝)。
寒凝:寒为阴邪,收引凝滞,痹阻经脉(故厥逆冷过肘膝,遇寒加重,疼痛)。
其核心是血虚为本,寒凝为标,经脉痹阻。
属虚(血虚)实(寒凝)夹杂,寒证。
气血总量不足(血虚)且运行不畅(寒凝)。
六经定位:厥阴(肝血虚寒凝)。
气血运行状态:营血亏虚(“血轮”干瘪),寒邪凝滞(“寒冰”阻塞经脉通道)。
血虚则脉道不充,寒凝则血行涩滞,气血不能温运布达于四末(故厥冷麻木疼痛)。
圆运动中,“血轮”既源流不足(血虚),其运行通道(经脉)又被“寒冰”凝结阻滞,导致“四末轮”严重失养失温(厥逆冷过肘膝)。
升降出入:气血运行(尤其循行四肢)之路被寒凝血虚双重阻碍。
厥逆特点:厥冷程度较重(冷过肘膝),伴麻木疼痛,遇寒加重,舌淡苔白,脉细欲绝(主血虚)。
通脉四逆汤证(少阴阳衰阴盛、格阳于外之“厥逆”):
病机本质(阴阳气血气机):少阴肾阳(真阳)极度衰微,阴寒内盛,虚阳被格拒于外(或上)是其本。
真阳乃生命之火,为一身阳气之根(动力源)。
此火衰微欲绝,不能温煦四末及周身(故厥逆冷过肘膝,甚则通体皆冷);
火不暖土,水谷不化(故下利清谷);
阴盛于内,格阳于外(或上),形成真寒假热(故身反不恶寒、面赤如妆)。
其核心是阳气(真阳)极度虚衰,阴寒(内寒)弥漫全身,残阳浮越不归。
属阴证、寒证、虚证(危重),阴阳离绝之兆。
气血运行之根本动力(真阳)濒临衰竭。
六经定位:少阴(里,心肾阳衰格阳)。
气血运行状态:少阴真阳为圆运动之“动力源”。
此源衰竭,则气血运行之根本动力尽失。
阳气(清阳)极度不升布(全身失温,厥逆通冷),
阴寒(浊阴)完全不降反盛(弥漫充斥)。
残存之微弱阳气被阴寒格拒,浮越于体表或头面(故身反不恶寒、面赤如妆 - 假热),此浮阳已失温煦之能,非但不足以暖四末,反是残阳将脱之危兆。
圆运动几近停滞、沉陷、冰凝,仅存微弱余烬(虚阳)被阴寒逼迫浮露于外。
“四末轮”乃至全身皆因动力源枯竭而冰冷。
升降出入:动力源衰竭,升降机制全面崩溃(沉陷),残阳浮越(异常外散)。 厥逆特点:厥冷程度最重(冷过肘膝,甚则通体皆冷),必伴全身虚寒危象(下利清谷,脉微欲绝),兼见真寒假热之象(身热不恶寒/面赤)。 问(徒):老师剖析精微,学生于三证之本质生死攸关处豁然开朗!
首案您用四逆散(柴胡、枳实、芍药、炙甘草)。
学生观《本经》,柴胡“主心腹肠胃中结气…寒热邪气,推陈致新”,枳实“主大风在皮肤中…除寒热结”,芍药“主邪气腹痛…止痛”。此配伍疏肝解郁、透达郁阳之理法,在畅通气机、复阳外达、圆运动“左轴”运转层面,当如何精解? 答(师):此方乃疏肝理气、透达郁阳之基础方!
紧扣“肝郁气滞,阳郁不达”之病机。 柴胡:性苦平(微寒)。《本经》“主心腹肠胃中结气…推陈致新”。
其力主疏肝解郁,升发阳气,透达郁热。
在此方中:疏解肝胆郁滞之气(解胸胁胀闷),条达气机,引郁遏之阳气外达四末(治厥逆)。是转动“左轴(肝木)”的关键。
枳实:性苦辛酸微寒。《本经》“主大风…除寒热结”。
其力主破气行滞,散结消痞。
在此方中:
行气破结(治腹痛、泄利下重),降泄气滞。
与柴胡配伍,一升(柴胡疏肝升阳)一降(枳实破气降浊),共调气机之升降。
芍药:性酸苦微寒。《本经》“主邪气腹痛…止痛…”。
在此方中:养血柔肝,缓急止痛(助治腹痛),和血通痹(“除血痹”),防柴、枳破气太过。
炙甘草:甘平,调和诸药,缓急和中。
协同之理(疏左轴,畅气机,达郁阳):
1. 疏肝解郁,运转左轴(复动力):柴胡疏解肝郁,使“左轴(肝木)”重新畅达运转。肝气条达,则气机升降出入复常。
2. 升降相因,调畅气机(通道路):柴胡升发郁阳,枳实降泄浊滞。
一升一降,斡旋中焦气机(间接影响),畅通阳气外达四末之路。
3. 缓急止痛,和血助运(稳运行):芍药、甘草缓急止痛,芍药兼和血通痹,助气血运行。
4. 圆运动修复:针对“左轴(肝木)”郁滞(轮转卡涩),导致“气轮”(阳气)不能布达“四末轮”的状态。
柴胡强力疏通“左轴”;
枳实清除“左轴”运行中的“气滞淤泥”;
芍药润滑“血轮”辅助“左轴”运转;
甘草调和稳固。
合力使郁滞的“左轴”恢复运转,被郁遏的阳气得以畅达四末(厥逆除)。
此乃“木郁达之”的典范! 问(徒):老师解惑,令学生对四逆散疏达郁阳之妙,体悟更深!
次案您用当归四逆汤(当归、桂枝、芍药、细辛、通草、大枣、炙甘草)。
学生观《本经》,当归“主咳逆上气…妇人漏下绝子”,细辛“主咳逆…百节拘挛”,通草(木通)“主去恶虫,除脾胃寒热,通利九窍血脉关节”。
此方温经散寒、养血通脉之力,在充盈血脉、驱逐寒凝、复气血温运层面,从圆运动“血轮”与“经脉通道”修复角度,当如何精解? 答(师):此方乃养血散寒、温通经脉之要方!
针对“血虚为本,寒凝为标,经脉痹阻”。 当归:性甘辛温。
《本经》“主咳逆上气…妇人漏下…”。
其力主补血养血,和血活血(充盈“血轮”),温经散寒(助祛寒)。
在此方中:峻补亏虚之营血(治血虚之本),温通血脉(助通脉)。
桂枝:性辛甘温。《本经》“主上气咳逆…”。
其力主温通经脉,助阳化气(振奋阳气以散寒),通利关节(治肢痛麻木)。
芍药:性酸苦微寒。
《本经》“主邪气腹痛…止痛…”。
在此方中:益阴和营(助当归补血),柔肝缓急(助止痛),调和桂枝、细辛之温燥。
细辛:性辛温。《本经》“主咳逆…百节拘挛…”。
其力主温经散寒,祛风止痛,通窍(尤善通彻表里,祛深伏之寒邪)。
在此方中:驱逐凝滞于经脉之寒邪(“除寒热结”引申),通痹止痛。
通草(木通):性苦微寒。《本经》“主去恶虫…通利九窍血脉关节”。
其力主通利血脉,通络下乳。
在此方中:通利血脉关节(助通脉),导引药力下行肢节,兼制诸药之温(微寒)。
大枣、炙甘草:甘温,补中益气,养血和营(助当归补血),调和诸药。
协同之理(补血温经,散寒通脉):
1. 养血补虚,充盈血轮(治本):当归、芍药、大枣、甘草大补营血,充盈干瘪的“血轮”(治血虚之本)。血足则脉道充,为温运提供物质基础。
2. 温经散寒,驱逐凝滞(治标祛邪):桂枝、细辛温经通阳,散寒除痹(驱逐经脉中的“寒冰”)。寒散则凝滞解,气血运行之路畅通。
3. 通利血脉,畅达肢末(通道路):
通草通利血脉关节,导引气血药力达于四末;
桂枝温通四肢。
共疏通被寒凝痹阻的“经脉通道”。
4. 圆运动修复(血轮与经脉):针对“血轮”干瘪(血虚)且“经脉通道”被“寒冰”凝结阻滞的状态。
当归、芍、枣、草滋养壮实“血轮”(补血)。
桂枝、细辛温化驱逐“经脉通道”中的“寒冰”(散寒通脉)。
通草疏通、润滑“经脉通道”(通利血脉)。
合力使“血轮”充盈丰润,“经脉通道”温暖畅通,气血得以温运布达于四末(厥逆、麻木、疼痛自除)。
此乃“养血以荣脉,温通以散寒”的标本同治之策! 问(徒):老师阐释精辟!
三案您用通脉四逆汤(生附子、干姜、炙甘草,重用附子、干姜)。
于此残阳欲脱、格阳于外之危候,其“破阴回阳、通达内外、收纳浮阳”之力,在挽救真阳、破除格拒、复圆运动动力源层面,从阴阳互根、水火既济角度,当如何精解?
其“通脉”之旨,如何体现于脉象由微绝转复? 答(师):通脉四逆汤乃回阳救逆、破阴通脉、收纳浮阳之峻剂!
针对“真阳衰微,阴盛格阳”之生死关头。 在四逆汤(生附子、干姜、炙甘草)基础上重用附子、干姜:
取其更峻猛的回阳之力,以对抗更严重的阴寒格拒之势(格阳)。
“破阴回阳、通达内外、收纳浮阳”之理(阴阳水火):
1. 破阴回阳(复动力之源):
生附子雷霆之力,峻补命门真火(动力源);
干姜温守中焦(中轴)。
合力驱逐弥漫之阴寒(破阴),重燃垂绝之真阳(回阳)。
阳回则阴寒自退。
2. 通达内外(破格拒之势):重用大辛大热之品,其雄烈剽悍之性,能穿透阴寒之重重格拒,将药力直抵下焦命门(通达内外),破除阴阳格拒之势。
3. 收纳浮阳(引火归元):真阳复,阴寒散,则被格拒浮越于外(或上)的残阳(虚火)自然得以收敛,复归其宅(肾元)(面赤退,假热除)。
此非直接“引”,而是通过补其根本(真阳),散其阻碍(阴寒),使离位之阳自动归位。
4. 水火既济:真阳(命火)复燃,则能蒸腾肾水(阴),复水火既济之常(间接助化水谷、止利)。
“通脉”之旨与脉象转复:“脉微欲绝”乃阳气衰微,鼓动无力,血脉凝滞之象。
此方:
回阳复脉:真阳复,则鼓动血脉之力重生(脉有根)。
破阴通脉:阴寒散,则凝滞之血脉得通(脉道畅)。
气血得温:阳气布,则血脉充盈温通(脉形复)。
三者合力,使“微欲绝”之脉得以复通、复充、复动,故曰“通脉”。
脉象由微绝转为沉而有力或缓而有力,是阳气复苏、病情转安的重要标志!
圆运动修复(重燃动力源):
此方旨在以生附子为君,干姜为臣,以雷霆万钧之力,重燃并稳固圆运动濒临熄灭的“动力源”(真阳);
炙甘草佐使,调和守护。
其目标在于:
重新点燃“动力源”(回阳)。
破除禁锢“动力源”的“阴寒坚冰”(破阴)。
将浮越欲脱的残阳余烬收归“动力源”炉膛(纳阳)。
使濒临停滞沉陷的圆运动获得核心动力,打破冰凝格拒之局,为生机复苏争取最后希望。
此乃“回阳救逆,力挽狂澜”之终极一搏! 问(徒):谢老师精微阐释!
学生临证遇一老妇,四肢欠温,畏寒喜暖,倦怠乏力,面色无华,月经量少色淡,舌淡苔白,脉沉细弱。
此似无四逆散之气郁、当归四逆之寒痛、通脉四逆之格阳。
其病机、六经归属与治法,当如何思辨?
其圆运动之困局何在? 答(师):此乃气血两虚,阳气不足,温煦失职之证,属厥逆之轻缓虚证。 病机本质:
1. 气虚阳弱:温煦无力(四肢欠温、畏寒),推动不足(倦怠乏力)。
2. 营血亏虚:失于濡养(面色无华、经少色淡)。
六经定位:太阴(脾)气血不足为主。
治法:当以益气养血,温阳通脉为主。
方选黄芪桂枝五物汤或 十全大补汤加减。
圆运动困局:此证核心在“气轮”与“血轮”皆源流不足且动力(阳气)不旺。
气轮(阳气)不足:温煦推动无力。
血轮(营血)不足:濡养充脉失职。
形成“气血双亏,温煦濡养俱弱” 的困局。
修复重点在充盈“气轮”与“血轮”(补气养血),稍佐温通(助阳气布达)。 问(徒):老师今日以“厥逆”为引,照见三阴厥证之生死火候,剖析四逆散、当归四逆、通脉四逆三方经纬,皆本于阴阳存亡、气血通滞之辨。
学生深感“阴阳气机”乃生命根本。
最后请教老师,面对“厥逆”患者,问诊察色按肢候脉时,除前述要点外,还有哪些极易忽视却关乎阴阳存亡定性的细微之处? 答(师):厥逆之辨,生死立判。
细微之处见真章: 1. 厥逆之范围与程度:
范围:仅指趾(轻)、过腕踝(中)、过肘膝(重)、通体皆冷(危)。
温度:凉(阳虚/气郁)、冷(寒甚)、冰冷(阳衰)、冷而汗出粘手(阳脱)。
2. 伴随之神志:
清醒:气郁/血虚寒凝。
萎靡但欲寐:少阴阳虚。
烦躁不安(阴躁):残阳浮越(危)。
昏迷:阳脱/痰蒙(危)。
3. 真假寒热之辨:
身之寒热:身大寒反不欲近衣(格阳)、身寒喜暖(真寒)。
面之赤白:面赤如妆(戴阳)、面白/青/晦暗(阴寒)。
口渴与饮水:渴喜热饮(阳虚津不上承)、口干不欲饮(湿阻)、大渴引冷(真热 - 非厥逆主证)。
4. 二便之危候征象:
大便:下利清谷(火不暖土 - 危)、便溏(脾肾阳虚)、便秘(冷秘)。
小便:清长(阳虚)、量少(气化不利/水停)、遗尿(肾气不固/阳脱)。
5. 舌象之生死兆:
舌质:淡白(寒/虚)、淡紫(寒凝血瘀)、红绛(格阳假热)、枯萎(阴竭)。
舌苔:白滑(寒湿)、灰黑滑润(阴寒极盛)、燥裂如镜(阴竭阳脱)。
6. 脉象之根气有无:
脉位:沉(里)、伏(邪闭/阳衰)、无脉(阳脱)。
脉力:微(阳衰)、弱(气虚)、细(阴血虚)、绝(亡阳)。
脉形:迟(寒)、数(阴躁/假热)。
脉之“根”与“神”:尺脉(肾/命门) 沉取至骨,应指有无(有根则生,无根则危);
脉有神(和缓从容)则吉,无神(散乱、急促、坚硬)则凶。 切记:“四肢厥逆”是阴阳气机不相顺接的警报。
必须深究其背后的真阳存亡(脉之根气、神志清浊)、气血状态(虚实通滞)、格拒之势(假热真寒)。
四逆散主“气郁阳遏”,当归四逆主“血虚寒凝”,通脉四逆主“阳衰格阳”。
差之毫厘,生死立判。
如误将格阳作气郁,疏泄则促其阳脱;
误将阳衰作血虚,纯补则延误救逆。
医者当于厥冷之际,洞察阴阳火种,于脉息之间,把握生死枢机。慎之!重之! 【师按】 此篇以“四肢厥逆”一症为镜,映照三阴厥证之生死差异:
四逆散(阳郁气滞)、当归四逆汤(血虚寒凝)、通脉四逆汤(阳衰格阳)。
核心始终围绕真阳(命火)之存亡盛衰、气血(营卫)之盈亏通滞、阴阳格拒之危候。
望学者反复体味“泄利下重”之郁、“脉细欲绝”之血虚、“身反不恶寒”之格阳,于临证时明察秋毫,方能在手足厥冷之际,洞悉阴阳存亡之枢机,施以疏达、温通、回阳之良方。师承之道,贵在明理,贵在知危。 郁、寒凝、格阳,危证虽似而本源迥异。
唯有深谙三阴为生死之关,洞察气血运行之玄机,手握阴阳存亡之枢要,方能于手足逆冷之时,明辨真阳存亡,力拯生命火种。
望诸生于《伤寒》中悟厥阴,于《本经》中识回阳,于临证中验真知。
切记:“凡厥者,阴阳气不相顺接,便为厥。
厥者,手足逆冷者是也。” 此乃辨厥之总纲!共勉!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臻牛所配资-比较大的证券公司-怎么办理加杠杆炒股-炒股配资平台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